如來十號:佛典中佛陀的十個名號。包括如來、應供(阿羅漢)、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薄伽梵),亦是念佛修行的項目之一。若計為十號有數種組合,主要有三種:以無上士、調御丈夫為「無上(士)調御丈夫」或「無上丈夫調御士」(出《阿含經》、《集異門論》、《成實論》、《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把佛、世尊算同一名號(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或以世尊作十號的「總名」(出《涅槃经疏》等)。合世間解、無上士為「世間解無上士」(出北宋天息災所出《十號經》)
須陀洹 :譯為入流 ,聲聞所證初果稱為入流。由於已斷見惑 ,離四趣生 ,預入聖人之流,故稱為入流。言無所入者 ,指不 著於所入之流,又不 著於六塵,故言不入也。
斯陀含 :譯為一來 ,此聲聞第二果。蓋欲界有九品思惑 ,前六品已斷 ,後三品未斷 , 更須欲界一度受生 ,故云一來。言實無往者 , 謂不著於往來之相。
阿那含 :譯為不來 ,此聲聞第三果。斷欲界思惑盡 ,不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言實稱不來。不來 指不著於不來之相也。
阿羅漢 :譯為無學 ,此聲聞第四果。此位斷三界煩惱俱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 ,故名無學。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無無學所證之相也。若言有證,即著四相也。此一段名果離四相也。論云 :“ 向說無佛果可成 ,無佛法可說 ,云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說?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問。 ”善現皆答以離著,深會佛之意也。
阿羅漢又称應供,也是代表如來的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是佛教聲聞中最高果位,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慾、解脫了煩惱、受人崇拜敬仰的聖人的一種稱呼。又叫羅漢。阿羅漢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意。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生也。
阿蘭那:譯為無諍。無諍(zhèng-照直說出人的過錯,叫人改正)者,謂離二障 :一者惑障 ;二者智障。離惑則不著有相 ,離智則不著無相 ,故無諍也。無所所行者 ,謂不著於所行之也。
須彌山 :梵語是須彌盧 ,譯為妙高 ,此山四寶所成 ,高出眾山之上故稱山王。佛之報身 , 遠離諸漏名之為非;尊崇奇特名之為大。佛之問意 ,以聖人之法既無為取,所得報身豈非有取 ?恐有此疑,故設喻為問。而善現即知須彌自無分別我是山王,故得為大 ;報身離著,亦復如是。故曰 :“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
尸毘王代鴿:指尸毘王(毘pí同“毗”,接連輔助,損壞之意)割肉飼鷹救鴿之典故。釋迦牟尼前世為尸毘王,帝釋天為測試他,化為老鷹,去追逐由毗首羯jié摩天(為帝釋天之臣,住在三十三天中。 此為印度之神,為宇宙之建造者,被奉為工藝之神)化的鴿子,尸毘王為了救鴿子命,割自己身上的肉給老鷹吃。而感動天地。
如來所得菩提妙果 ,如理而證 ,離於言說 , 何故累稱持說功德,勝餘布施等福耶?
然佛無所證而證,無所說而說,所證所說無不當理,恐善現未達此意 ,故又告雲 ,是真實等語。真語者 , 說佛菩提也。實語者,說小乘法也。如語者,說大乘法也。不異語者 ,說授記事也。不誑語者 , 不誑眾生也。解譯無此一句。無實無虛者 ,如來所證之法 ,本離言說,故曰無實 ;對機有說,故 曰無虛也。
阿修羅:直譯為“非天”,果報似天而非天。經常與天神進行戰爭 。阿修羅在佛教中為六道之一。他們基本上居住在須彌山的山洞中,同眾神進行激烈的鬥爭。他們鬥爭的起因是為了一棵名叫蘇質怛羅波吒zhà羅的神樹。這棵樹的樹根在阿修羅的領地內。可它的成熟的果實卻在天上。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提婆神惡戰,但阿修羅也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阿修羅道非常特別,佛經說:阿修羅男身形醜惡;阿修羅女端正美貌。故阿修羅王常常和帝釋天為首領的提婆神群戰鬥,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而帝釋天有美食而乏美女,兩神相互妒忌,時傳爭戰。故俗謂戰場為“修羅場”。
六道: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六道是欲界眾生的棲居地,如果不能證悟成佛,就只能在這六道中輪迴。佛教認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謂六道組成,眾生就是在這六道中不斷的流轉輪迴。這六道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和地獄道。六道的前三道稱為三樂趣、後三道稱為三惡趣。
阿僧祇qí劫:意译是无数长时。劫是時間單位,有大中小三者,這裡所謂的“劫”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在大乘佛教中,菩薩從發願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祇指古時對地神的稱呼)
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圓滿,即佛果也。凡修行成佛者, 必須經歷如此曠久之時,這稱爲累劫修行、歷劫修行。禪宗達摩祖師則說: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指億萬年的時間,是指貪嗔癡等無量的妄念。世人以為時間太長,而氣餒něi生退轉心,其實解脫只在自己決心。有些教派以此認為不可能一世成佛,禪宗等則認為,世尊的教化就是為了一世成佛,禪宗歷代祖師就是明證。
五眼者 :指肉眼 、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也。古德偈云 :“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此之五眼 ,通該十界,而優劣有殊。如經所說,五眼皆如來所具者,無非佛眼也。恒沙世界一切眾生之心,如來無不知見 。然眾生之心,種種顛倒 。而言非心者,妄識本空也 ;是名為心者 ,真如不滅也。所以者何下,zhēng徵釋非心之所以也。蓋三世之心,過去已滅 , 未來未至 ,現在不住 ,皆是虛妄生滅,故求之不可得也。
實無有法得上正覺,如何卻有修證?
佛答有三: 一答 ,無法可得為正覺; 二答 ,平等為正覺;三答 ,正助修善成覺也。正助者 ,正謂正觀,空四相也。助謂緣助,修一切善法也。初答以無法可得為正覺者,達妄即真也。二以平等為正覺者 ,法無高下也。三以正助成正覺者,離相修善也 ,由離相故 ,名為善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注:一切有為法者,一切世間生滅之法也。佛生人中 ,示同生滅 ,亦屬有為無常之法 。無常之法 ,虛假不實 ,故以夢幻 、泡影 、露電六種為喻。 “應作如是觀 ”者,“觀”即般若妙智 ,以此妙智觀有為法 ,如夢幻等。能觀既是妙智,所觀無非妙境。妙境者 ,一境三諦也。妙智者,一心三觀也。三觀者 ,空、假、中也。三諦者,真、俗、中也。即觀有為之法,離性相之謂空,無法不具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諦者,審實不虛之謂。全諦發觀 ,以觀照諦 ,諦既即一而 三。觀豈前後而照?故云 “如是觀 ”也。能如是觀,乃了化身即法身 ,無常即常也。雖即法身,不礙涅槃 ,常即無常也。良以如來究竟非常非無常之法, 故所以能常能無常也。是則終日涅槃 ,終日說法 ,不住有為 ,不住無為 ,不可得而思議者也。一經始末皆稱 “如是 ”, 始云 “如是 ”住,“ 如是 ”降心 , 中間節節云 “如是 ”, 至此又云 “如是 ”觀,論乃釋云 :妙智正觀 。故知妙智實一經之宗也。正宗竟。
(明高僧宗泐le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