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天佛寺-南無釋迦摩尼佛

諸佛名號的意義

佛(Buddha),又稱佛陀,佛教術語,意譯為“覺者”,“覺悟者”,“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按照佛教的說法,依大乘或北傳,佛有十個尊號:如來、應供(阿羅漢)、正遍知、明行足(智慧與德行圓滿)、善逝善至、世間解(對世間或身心完全了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薄迦梵),具足十力和十八不共法。狹義來說,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廣義而言,從苦和煩惱中解脫,圓滿菩提的覺悟者都可稱為佛陀,如過去七佛、現在十方諸佛、未來佛。

所谓佛号,最开初和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佛的十种德号,也可以指佛的名号。如释迦牟尼佛(英语:Buddha Śākyamuni)的名号“释迦牟尼”义为“释迦族的圣人”。族名“释迦”的涵义指“能仁”;圣人(牟尼)的德行内容是“寂默”,可合指“能仁寂默”。例如“释迦牟尼”是悉达多·乔达摩成佛后区别于历史上其他佛的名号(有些文献称成佛后的悉达多为“乔达摩佛”,英语:Gautama Buddha),特指了祂的德行特色;“佛”、“佛陀”义为“觉悟者”,是德号。

忆念佛陀的名号、功德,称为念佛(佛随念),第一是“如来”,……,至第十为“世尊”(《清净道论》第一为阿罗汉,至第九为世尊);不仅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的名号和德号也是应该皈依、忆念的对象。

【什译】:“(谓此世尊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奘译】:“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38]
【觉音】(《清净道论》):“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正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世尊 ”
后来,大乘佛教认为广义上佛号也包含了诸佛的德号、名号,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提出忆念十方佛,佛教密宗提出五智如来。在汉传佛教中,特别强调忆念阿弥陀佛的德号和名号,称为念佛法门,尤其是“念诵佛号”,并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此形成了净土宗。

十种德号:
圆满成就的佛陀,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界,所以诸“佛”都有十个称号:如来、应供(亦作阿罗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40]。佛有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佛身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等,大乘佛教称佛还具有三身、四智、十种大乐、十八大空等。

如来:
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佛陀昔为菩萨,历修众行为求无上正等正觉。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实,以八圣道正见所证,名为如来。依于亲证无有颠倒的如实智慧而来,称为如来。法身本湛寂(不动),由心故见去来,所以《金刚经》中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应供:
即指阿罗汉。佛教以阿罗汉烦恼灭尽,应受一切众生供养。又以佛陀不但具足阿罗汉之功德,又能利益有情,救度众生离生死轮回之苦,同证解脱乃至成佛,更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最上之物,令世间获最上吉祥的福德。 阿罗汉又意为“杀贼”,“贼”是指烦恼,也就是“断除了贪、嗔、痴一切烦恼”。阿罗汉远离了一切烦恼(远离),自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轮回流转(破辐),因此,他值得被人供养(应供)。此外,阿罗汉永不再造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无恶密)。

“杀尽一切烦恼贼(杀贼)
最胜人天应供养(应供)
破了轮回之车辐(破辐)
远离一切诸烦恼(远离)
无有秘密可行恶(无密恶)”

正遍知:
正等正觉,又译作正遍知、全自觉者。依照佛法法义,由于历史上各个成佛的当事人(包含悉达多·乔达摩)在证道的当世,皆是在没有佛法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独自的(sam)努力,最后领悟了四圣谛,成为具足了知此世间及解脱出离此世间的究竟一切全面的(sammā)正理,于一切法、一切处无不了知,并能依此智慧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同离生死之苦的觉悟者(buddho),因此被称为正等正觉者(全自觉者)。佛因多劫的修行,累积了足够的波罗密,最终达到“应知的已知,应修的已修,应断的已断”,所以说佛是知智圆满的。

明行足:
是说佛陀圆满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辟支佛,虽然也有三明六通,但却不是圆满具足的。佛陀对未来时劫的具足了知,譬如有弟子修到入初地时,佛陀就会知道此人将会在未来多少劫之后成佛,佛号是什么?佛世界的名称是什么?多少弟子?正法,像法,末法各住世多久? ……等。宿命明则是了知过去劫的事情,漏尽明则是诸佛断尽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即一切智慧圆满无一法不了知;相较于三明六通大阿罗汉的天眼明与宿命明是有时劫限制的,诸佛如来的天眼明与宿命明则无时劫限制。

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虽然也有漏尽明,可以解脱出离三界生死但也是不究竟,因为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如何断就不知道了,更不用说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佛陀则是究竟漏尽明,也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习气种子与随眠种子都已经完全断尽,如何断也具足了知,且不再有分断变异生死,这是阿罗汉及辟支佛所不知。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三业已经善修满足究竟清净,依于自己所发十无尽愿,行一切利乐众生之行。
龙树《大智度论》卷2:
“ “云何名明行具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问曰:‘若尔者与佛有何等异?’答曰:‘彼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
问曰。云何不满。云何满。答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乃至八万劫。过是以往不能复知。是故不满天眼明。未来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灭时。诸结使分生时。如是住时。如是灭时。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断结使悉觉了。知如是结使解脱。得尔所有为法解脱。得尔所无为法解脱。乃至道比忍。见谛道十五心中。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觉知。时少疾故。如是知过去众生因缘漏尽。未来现在亦如是。是故名佛明行具足。行名身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名明行具足。””

善逝:
又作须伽陀、好去,是妙往之义。佛陀是究竟解脱于三界的轮回生死,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世间的二十五有之中,因此称佛陀为善逝。

大乘佛教认为佛依愿力可以自在的到十方世界受生,示现八相成道度众。

梵名須伽陀Sugata,譯曰善逝,又曰好去。諸佛十號之一。十號之第一曰如來,第五曰善逝。如來者,乘如實之道而善來娑婆界之義,善逝者,如實去彼岸不再退沒生死海之義,以此二名顯來往自在之德。智度論二曰:「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大乘義章二十末曰:「言善逝者,此從德義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來好去,故名善逝。」菩薩持地經一曰:「第一上昇,永不復還,故名善逝。」(第一為涅槃)。

世间解:
佛陀具足了知世间及出世间之一切理,并告诉众生什么是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达到世间灭尽的方法,这一切都存在于人们的身心之中,人们可以通过修行,以自己的身躯去了解祂。由于佛陀对此有彻底的了解,因此被称为“世间解”,也作路迦惫、知世间。这里的世间有两个部分:众生世间及国土世间,也就是指众生身心五蕴相关的四圣谛以及此身心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

无上士调御丈夫:
诸佛因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极为广大,所以是大丈夫。又因佛陀能以无比的智慧、慈悲与神通力,善巧施予任何来到他面前的众生,教诫、鼓励对方朝向正道,所以称佛陀为无上士调御丈夫。又译作无上调御丈夫、无上调御师、无上丈夫调御士。

有时分列为“无上士”、“调御丈夫”。无上士即无能超过者。

天人师:
音写为“舍多提婆摩菟舍喃”,指人与天的导师,因为能够教导众生离苦得乐而消除生死的恐惧与怖畏,所以称为天人师。佛教相信,佛陀不止是人类的导师,也是天人的导师,在佛教经典常常可以见到有关天人向佛陀请法的描述。

佛:
佛陀,即觉者,因为智慧具足,三觉圆明,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所以名“佛陀”,也就是了悟宇宙生命实相之真理。此外,佛陀也能教导其他众生觉悟。

世尊:
音译为薄迦梵或薄伽梵。早期也译为天尊;这个称呼来源于印度教,印度教有经典《薄伽梵歌》,歌颂的即是黑天神。佛教认为:佛陀因以无漏智慧摧破烦恼,成就无上等正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凡圣咸皆尊重!所以佛陀被称为世尊,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

諸佛名號列表
三世諸佛:
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佛”。根據《長阿含經·大本經》,過去佛名號為“毘婆屍佛、屍棄佛、毘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大乘佛教最常崇敬的過去佛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之前的——燃燈佛。未來佛為彌勒菩薩,也叫彌勒佛。根據經文記載,彌勒菩薩已經升到兜率天內院淨土,等待著下生成佛。 《大史》記載有過去二十五佛。上座部佛教無十方佛,專尊奉娑婆世界的過去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
大乘佛教有十方佛,認為十方世界各有三世佛。在《法華經》中提到,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於“大成佛國”有威音王佛。在《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和《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記載有過去莊嚴劫千佛,亦有將於現在賢劫和未來星宿劫陸續成佛的千佛。

三寶佛:
又稱豎三世佛。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又稱橫三世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十方諸佛:
又稱十方諸佛,佛教用語,指的是法界十方的佛陀,有時每個方向具體舉一尊佛為代表,十方就舉出十尊佛,在不同經典裡列舉不同。大乘佛教認為法界十方有無數個世界,每個世界都有一尊佛陀教化。因此以十方諸佛泛稱所有的佛陀。要列舉十尊佛時指:
東方善德佛,東南無憂德佛,南方旃檀德佛,西南寶施佛(亦有寫作寶勝佛),西方無量明佛,西北華(花)德佛,北方相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眾德佛,下方明德佛。
東方阿閦佛,東南方持地佛,南方普滿佛,西南方那羅延佛,西方無量壽佛,西北方月光面佛,北方難勝佛,東北方寂諸根佛,上方無量勝佛,下方實行佛。
東方不動佛、南方日月光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無量光嚴通達覺慧佛、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勝德光明佛、上方梵音佛、東南方最勝廣大雲雷音王佛、西南方最胜日光名稱功德佛、西北方無量功德火王光明佛、東北方無數百千俱胝廣慧佛。

五方佛:
即五智如來,大日如來為首的五尊佛,代表了五個方位、五種德性等。

佛的功德:
相好
三十二大人相
八十随形好
四智圆明
十力
十智
十八不共法
四无所畏
四种清净
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
三无碍:辩才无碍、沟通无碍、说法无碍
八音 (八声)
四无碍智 (四无阂智、四无碍解)
《大智度论》中说佛得尽智、无生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无碍、三意止、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悉知一切诸法总相别相。
佛教认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悟者,称为获得解脱烦恼障及所知障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它说法:(并未列出来源,《大藏经》中无)
成佛境界所俱有之功德,有身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语功德六十四支妙音,意功德二十一种无漏慧,并有二十七事业之功德。

大乘佛身
大乘佛教有三身佛说法: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佛顾名思义就是以法为身,什么是法?何为法?法就是宇宙生命的真实情况,就是真如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的就是法身佛。就是每一有情众生本自具有的真心如来藏,佛陀因为累劫的修学与观行一一亲自实证这些法,观察每一众生皆具有如来德相,就是法身如来藏。所以真正的佛是法身佛是真如,可是真如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见的真如才是真正的佛。报身佛是为入初地以上菩萨所现,报身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种随形好有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又有八万四千种好。现在 释迦牟尼佛的庄严报身,在色界天的最顶天色究竟天为初地以上菩萨演述一切种智之法,报身佛唯有登地菩萨方能得见,天界的天主、天人们以为报身就是佛,但这个报身也不是真正的佛。应化身则有应身与化身之别。应身佛是说诸佛感应到某一个世界的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就降神母胎示现与此世界之众生一样的五蕴身相与寿命,八相成道转法轮,二千五百多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即是应身佛。化身佛则是随不同众生之所感应而个别示现为其说法,说法完随即消失。

成佛: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不以释迦牟尼为独一无二的佛陀,大乘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大乘佛教其中一个思想系统如来藏认为三界六道所有一切的有情众生,不论现在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即释迦牟尼佛所说 : 人人皆可成佛。因为佛教阐明:佛陀是已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圣者,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相成佛的可能,但是必须通过修行,悟空性后再跟随真善知识的教导修行才能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凡是圆证三身五慧、清净圆满即是佛,而成佛的教导就是佛教。

以大乘佛教而言,一般认为从凡夫修道的初信位(资粮位)之后到成佛共有五十二位阶,必须历经三大无央数劫(阿僧祇劫)(祇:音-奇),广修福慧二资粮因缘。依照唐朝三藏法师 玄奘所作《成唯识论》将成佛之道以唯识五位来说明。1.资粮位:于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初信位到十信位,在信位不退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2.加行位:初住位至六住位,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进到六住位后修学般若正知见及断我见之加行,为求证悟第八识如来藏而熏修如来藏空性的知见及五阴十八界空相的现观,是谓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3.通达位: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入菩萨七住位,也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得般若的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随学上地真善知识的教导,在唯识性及唯识相上作观行,历经七住位至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修行,渐次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而通达别相智入于初地,能于三乘经典起胜解与胜行非意识思惟的臆想猜测,名通达位。4.修习位:从初地直到等觉地,依七住位所证悟之如来藏为根本,专修一切种智及二障习气种子的断除,名唯识行。5.究竟位:是为佛地,一切智慧果德究竟清净圆满是名究竟位。

然而凡夫入大乘资粮位,历经不可称数无央数劫勉力勤修,而成就如此殊胜修证之成佛境界,佛于《宝云经》中云:“善男子,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无可测量,乃越思,无可观察。”
大乘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皈依佛、法、僧三宝后,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萨道(成佛之道),都会成佛(一阐提者有争议),所以成佛是透过累生累劫不断的精进修行菩萨五十二阶位,一一亲证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处、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于妙觉菩萨位下生人间示现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后身菩萨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脱于三界轮回的、对于宇宙生命的成因彻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觉悟的圣者,所以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十号具足。

秘密大乘佛教(金刚乘):
金刚乘秘密教法的密宗的即身成佛。但是若以密法来说,最快可以在一生中成佛。密法之自观本尊,依与依坛城融修,除了必须俱备全圆之教证外,更要依理如法,从具量上师处获得清净无谬之传承以及殊胜无伪之本尊。于“因、道、果”速时速时成佛的方法中,以“佛果”当法修,更以“佛果”作为因,于道中修,以佛果去成。因此密法无上猷钆之修持,实为一切经续 中之最密要精华,行者若能获得显教学处,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三根本道循此而修。并复俱得无上密部,完整父母续窍要口诀,并能守护誓言律仪清净,如法精勤实修,那么最上根者能即身成佛,中根者于临终成佛,下根者亦能于中阴身成佛,而下下根者最慢也一定,在十六世之内成佛。

一旦成佛的境界,现证清净法身就等于是诸佛的五慧,也就是诸法上面就是佛遍,诸法全部遍知一切所悟,所以诸法全部显现于,明朗的这种圆镜一样,就我们入圆镜一样就是大圆慧。然后平等慧就是诸法悉入住在,离四边的平等中一样;那观察慧就胜、义两种的一切,去观察的时候,各各的因果不虚假,微细能观察的那种慧; 那成作慧就是终究一切都是以业,就是因果不虚假而修行能成的就是成作慧;然后法界慧就等于,诸法无自性空性中,一样的去了解。所以法身的境界等于是五慧,那不了义则现五方佛,因此五蕴清净为五佛,就是法身的五方佛。法身佛属于自佛,也就是自利的佛,又分为自性法身与光明法身,光明法身佛是依道谛而生的佛果,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所现证圆满时即为光明法身,是道因道果,所以是有为法、无常法,是没有生命的,与化身、报身都是属于俗谛所成的佛。那自性法身佛是依灭谛、空性、本性所成的佛,所以成佛的空性是佛,也是自性法身佛,但空性不一定是佛,佛也不一定是空性。因而释迦牟尼佛的灭谛、 空性、本性是佛,但不是释迦牟尼佛,所以胜者是佛,佛不一定是胜者(同如来一样),因为胜者一定是有生命的,是无常法、有为法,而自性法身佛没有生命是常法,所以佛不一定是胜者。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的菩萨成佛之道。南传佛教认为佛陀出现于世间是教众生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导向寂止——涅槃。佛、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都达到“永无来生”没有差别的解脱境界——涅槃,不会再有来生,所以不会有来生修行,甚至成为下一位佛陀的道路。故南传教法以声闻乘为主,不强调人人都应成佛,而以四向四果为证量之标准,以阿罗汉果为最上。但南传教法中也存在《南传菩萨道》教法,并且也视其为成佛的必须。巴利语系佛教认为,上座部佛教的佛弟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成为佛、成为辟支佛或成为佛的阿罗汉弟子。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发愿成为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成佛才能成为菩萨,菩萨必须累积十波罗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成佛所需时间不可能比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更短。菩萨必须修四念处才有成佛的机会,不修四念处就无法成佛。

所有的佛都是人在人间以人身成佛,不可能在三界外的佛土成佛也不可能中阴身成佛。

上座部佛教《南传菩萨道》说明修菩萨道必须先发愿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记未来一定成佛的预言时,才获得菩萨的身份;菩萨必须累积十波罗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菩萨在最后一世前修四念处最多只可证得第十一观智阶段(行舍智),不会进而快速证得阿罗汉道、果智而成为阿罗汉、导致因为当世涅槃永无来生以后,因为无法于来生继续修行累积足够的波罗蜜,而必然无法成佛。菩萨在最后一世无佛教时代会自修四念处如实觉知五蕴的刹那生灭及无常、苦、无我然后无师自悟自证四道、四果、涅槃成为佛。上座部佛教主张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永无来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没有办法成佛。

依照南传佛教的观点,在难以计数的前世已获得燃灯佛授记,而取得菩萨身份的当事人,在他命定成佛的当世出生于地球的古印度文化区成为悉达多·乔达摩以后,悉达多禀赋其历世修行所已经累积的波罗蜜量与尚未超出行舍智的观智进度,在此世于放弃苦行后,自行以符合菩萨乘的方法继续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圆满了成佛所需的足量相关波罗蜜、且在观智进程上证得阿罗汉果智,而成为佛兼阿罗汉。

天台宗六即佛:
中国的佛教天台宗根据佛法的义理及修证的不同阶段层次,提出了所谓的六即佛的观念: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

佛教徒眼中的佛
随缘
与其他宗教里至高无上的神不同,佛不是神也非造物主,也不掌管人们的吉凶祸福,只教导吉凶祸福的运行规律和趋利避害的方式,即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比如佛陀不能改变人类所造下的业,即“定业不可消”,也无法渡化无缘之人,即所谓佛渡有缘人。

觉者
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者,称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梵文आनुत्तरसम्यक्सम्बोधि,anuttara-samyak-sambodhi,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虽是人但已超越人,虽超越了人但仍是人。

关系
佛陀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弟子即是学生),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一般宗教与教主之关系为上对下、主对仆,以信仰为入门,然佛陀教育更以学习为入门,佛教徒也自称学佛。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重恭敬与请益学习,而不只是顶礼膜拜。

佛像
印度佛教早期不建立佛像,而使用佛的脚印或法轮、菩提树等的象征。

其他宗教,他们以为佛教徒的礼佛是崇拜偶像的行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佛教徒的顶礼膜拜是发自内心对佛陀法身之无上甚深微妙智慧与慈悲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对佛像的依恋与偶像崇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告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最佳的注解。有一些佛教徒认为不需要依赖佛像,只要有心是可以和佛联结的。

佛与神的关系
佛教认为,佛是成道的觉者,是一切有情的教师,而非神仙,亦非世界的创造者、支配者、审判者;世间及其他宗教中的神、仙人、精灵等,主要为天神,亦有人道中得神通者、饿鬼道中有大福报、大神通者,阿修罗道中有神通者,甚至畜生道众生亦有可能修得神通,即中国民间所谓的精怪。这些众生仍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是因为业报而得享此福,神仙出现五衰即为寿命将终结的信号,待命终后,便会重入轮回,今世为神,可能下世就转世为人、为鬼、甚至贬为畜生等等;而佛陀正是发现了轮回之苦,而誓言要脱离轮回,经过生生世世的修行而成道者,已经得到“不受后有”的无上果位,超脱出六道轮回。
佛教认为,佛为天人师,是神仙与人类共同的老师,故有善根的神仙亦会听从佛陀的教育,称为护法神;有的则是被佛、菩萨或僧人以神通力打败或者传教之后,甘愿担任护法神。因此,世间人认为这是佛教为了宣教,对其他民族宗教中的神采取吸纳策略。
在宗教斗争中,部分宗教亦将佛吸纳为其中的神的化身,或某个神是佛的老师。例如,印度教称佛陀释迦牟尼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苯教称辛饶米沃是释迦佛的老师,道教认为老子化胡为佛、慈航大士(观自在菩萨)为玉皇大帝的学生。

美國天佛寺禅堂位于紐約八大道,是由國際禅宗佛教總會募捐建成。爲紐約信衆提供一個清淨道場。禅堂供奉有娑婆三聖,即釋迦摩尼佛,是佛教教主,是凡人成佛的化身。右邊是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化身。左邊是地藏王菩薩,是陰間教主,也是孝子的化身。禅堂設有觀音靈籤,可供香客求籤解惑。還有結緣菩薩護身符、佛珠等開光吉祥物,以是佛力護佑,祈福信衆,化災解厄。

%d bloggers like this: